本专业培养具备数理基础和人文社科知识,掌握测绘工程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接受科学思维和工程实践训练,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能在测绘、规划、国土资源、矿山、交通、水利、电力等部门从事测绘工程技术及相关领域的生产、设计、开发及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的应用型工程科技人才。
二、培养规格
测绘工程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人文社科、数理基础、测绘科学与技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测绘项目设计、技术开发、工程应用与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所学知识从事测绘工程实践及技术创新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需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强烈的爱国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和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
2.具有从事测绘工程专业工作所需的数学、地球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工程管理知识;
3.熟悉测绘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具有良好的质量、职业道德、安全和服务意识;
4.掌握扎实的测绘学科基本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测绘数据分析能力,具有从事测绘生产的专业技能,了解测绘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前沿、技术发展动态和行业需求;
5.具有综合运用所学测绘工程专业的理论进行项目方案设计和工程实施及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6.具有信息获取和职业发展学习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行测绘工程软硬件系统的集成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和创新的初步能力;
7.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具有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
8.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工作能力。
三、专业方向
1.城市工程测量方向
2.空间信息技术方向
四、专业能力分析表
能力平台
|
能力模块
|
对应课程(含实践课)
|
综
合
能
力
平
台
|
1.1价值判断能力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思想政治理论综合实践。 |
1.2身心调适能力 |
入学教育、军事训练、大学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毕业教育。 |
1.3语言表达能力 |
大学英语、大学生文学素养。 |
1.4信息处理能力 |
计算机应用基础、C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实践。 |
1.5通识能力 |
大学生科学素养、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大学生艺术素养、大学生德行素养、大学生劳动素养、自然科学类选修课、人文科学类选修课、社会科学类选修课。 |
专
业
能
力
平
台
|
2.1专业认知能力 |
专业认识能力 |
培养方案介绍讲座。 |
行业认知能力 |
测绘行业介绍讲座。 |
2.2专业基础能力 |
数理分析能力 |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 |
地形图测绘能力 |
测绘学概论、地图学、工程制图、测绘CAD、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数字测图实验。 |
工程测量能力 |
地质学基础、土木工程概论、工程力学、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控制测量学、控制测量学实验、测量工程程序设计、测量工程程序设计实验、工程测量学、工程测量学实验。 |
3S技术应用能力 |
GIS原理及应用、GIS原理及应用实验、GPS定位原理及应用、GPS定位原理及应用实验、摄影测量与遥感、摄影测量与遥感实验、GNSS数据处理、测绘专业英语、毕业论文写作指导。 |
2.3专业专长能力 |
城市工程测量能力 |
地籍测量、采矿与矿山测量、测绘工程监理、测绘管理与法规、现代测绘前沿技术、测绘仪器发展。 |
空间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
空间数据库原理、数字高程模型、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地图制图、地理信息前沿技术、遥感前沿技术。 |
2.4专业应用能力 |
专业实践能力 |
经纬仪模拟测图实习、大比例尺数字测图实习、控制测量实习、GNSS课程设计、工程测量实习。 |
技能拓展能力 |
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 |
能
力
拓
展
平
台
|
3.1创新创业能力 |
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科与技能竞赛、课外科技创新。 |
3.2就业能力 |
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就业素养、职业技能(资格)鉴定。 |
3.3社会实践能力 |
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 |
五、学制与学分
学制:4年
学分:最低修读178.0学分,其中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不低于30.0学分。
六、毕业与学位授予
毕业条件:学生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各教学环节学习,修满专业规定的最低学分,准予毕业。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七、主干学科与相近专业
主干学科:测绘科学与技术
相近专业: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
八、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含主要专业实验)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实验课程、集中性实习、课程设计等。
实践环节
|
实践地点
|
学期安排
|
时间
|
考核方式
|
备注
|
入学教育
|
6163银河线路检测中心
|
第1学期
|
2周
|
考查
|
|
军事训练
|
第1学期
|
2周
|
|
计算机应用基础
|
基础课实验
教学中心
|
第1学期
|
48学时
|
|
C程序设计实践
|
第2学期
|
32学时
|
|
社会实践
|
校外
|
第2、4、6学期暑假
|
各2周
|
|
公益劳动
|
6163银河线路检测中心
|
第3学期
|
1周
|
|
数字测图实验
|
资源环境与旅游系实验实训中心
|
第3、4学期
|
32学时
|
|
测绘CAD
|
第4学期
|
64学时
|
|
大学物理实验
|
机械与电子工程系实验实训中心
|
第4学期
|
36学时
|
|
控制测量学实验
|
资源环境与旅游系实验实训中心
|
第5学期
|
24学时
|
|
GIS原理及应用实验
|
第5学期
|
24学时
|
|
GPS定位原理及应用实验
|
第5学期
|
12学时
|
|
经纬仪模拟测图实习
|
第5学期
第1周
|
1周
|
|
大比例尺数字测图实习
|
第5学期
2-4周
|
3周
|
|
工程测量学实验
|
第6学期
|
24学时
|
|
测量工程程序设计实验
|
第6学期
|
24学时
|
|
摄影测量与遥感实验
|
第6学期
|
24学时
|
|
控制测量实习
|
第6学期
1-2周
|
2周
|
|
GNSS课程设计
|
第6学期
第15周
|
1周
|
|
工程测量实习
|
第6学期
第16周
|
1周
|
|
毕业实习
|
企事业单位
|
第7学期
|
8周
|
|
毕业论文(设计)
|
6163银河线路检测中心
|
第8学期
|
8周
|
|
合计
|
|
|
344学时+35周
|
|
|
九、教学时间安排总表
|
一
|
二
|
三
|
四
|
合计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周数
|
课堂教学
|
13
|
16
|
16
|
16
|
16
|
16
|
10
|
8
|
111
|
复习考试
|
2
|
2
|
2
|
2
|
2
|
2
|
1
|
|
13
|
入学教育
|
2
|
|
|
|
|
|
|
|
2
|
军事训练
|
(2)
|
|
|
|
|
|
|
|
(2)
|
社会实践
|
|
(2)
|
|
(2)
|
|
(2)
|
|
|
(6)
|
公益劳动
|
|
|
(1)
|
|
|
|
|
|
(1)
|
机动
|
2
|
2
|
2
|
2
|
2
|
2
|
1
|
1
|
14
|
毕业实习
|
|
|
|
|
|
|
8
|
|
8
|
毕业论文(设计)
|
|
|
|
|
|
|
|
8
|
8
|
毕业教育
|
|
|
|
|
|
|
|
3
|
3
|
总周数
|
19
|
20
|
20
|
20
|
20
|
20
|
20
|
20
|
159(9)
|
十、课程结构体系及学分、学时分配
能力平台
|
能力模块
|
修读
方式
|
理论教学
|
实践教学
|
学分
合计
|
学时(周)
合计
|
学分所占百分比(%)
|
|
学分
|
学时
|
学分
|
学时(周)
|
|
理论
|
实践
|
|
综合能力平台
|
价值判断能力
|
必
|
16.0
|
216
|
|
|
16.0
|
216
|
8.9
|
|
|
身心调适能力
|
必/选
|
1.0
|
32
|
9.0
|
5周
|
10.0
|
32+5周
|
0.6
|
5.0
|
|
语言表达能力
|
必/选
|
15.0
|
276
|
|
|
15.0
|
276
|
8.4
|
|
|
信息处理能力
|
必/选
|
2.0
|
32
|
3.5
|
80
|
5.5
|
112
|
1.2
|
1.9
|
|
通识能力
|
必/选
|
7.5
|
104
|
1.0
|
1周
|
8.5
|
104+1周
|
4.2
|
0.6
|
|
小计
|
41.5
|
660
|
13.5
|
80+6周
|
55.0
|
740+6周
|
23.3
|
7.5
|
|
专业能力平台
|
专业认知能力
|
必
|
1.0
|
|
|
|
1.0
|
|
0.6
|
|
|
专业基础能力
|
必
|
64.5
|
1151
|
15.5
|
264
|
80.0
|
1415
|
36.2
|
8.7
|
|
专业专长能力
|
选
|
14.0
|
200
|
|
|
14.0
|
200
|
7.8
|
|
|
专业应用能力
|
必
|
|
|
24.0
|
480+24周
|
24.0
|
480+24周
|
|
13.5
|
|
小计
|
79.5
|
1351
|
39.5
|
744+24周
|
119
|
2095+24周
|
44.6
|
22.2
|
|
能力拓展平台
|
创新创业能力
|
必/选
|
1.0
|
|
1.0
|
|
2.0
|
|
0.6
|
0.6
|
|
就业能力
|
选
|
1.0
|
|
|
|
1.0
|
|
0.6
|
|
|
社会实践能力
|
选
|
|
|
1.0
|
|
1.0
|
|
|
0.6
|
|
小计
|
2.0
|
|
2.0
|
|
4.0
|
|
1.2
|
1.2
|
|
总计
|
123.0
|
2011
|
55.0
|
824+30周
|
178.0
|
2835+30周
|
69.1
|
30.9
|
|
十一、课程的学时、学分及学期安排表(见附表)
十二、主要课程及简介
1.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
学时:96;学分:6.0;考核方式:考试。
本课程是测绘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应用测绘仪器进行各种空间地理数据的采集包括点位坐标与直线方位测定与测设、地形图数字化测绘等外业工作和运用测量误差与平差理论进行数据处理计算、及计算机地图成图等内业工作的工程技术和方法。其研究领域主要从事小区域控制测量、地形图测绘与基本测绘环节的工程与技术工作。
2.工程制图
学时:64;学分:3.5;考核方式:考试。
本课程是测绘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主要研究绘制、阅读工程图样的理论和方法,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绘图技能和读图能力,为后续课程、毕业设计及毕业后的生产应用打下必备的技术知识基础,是一门既有系统理论又有较强实践性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教育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3.工程力学
学时:64;学分:3.5;考核方式:考试。
本课程是由基础理论课过渡到设计课程的一门技术基础课。它包括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它的任务是研究简单机构的受力分析以及工程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计算,为工程设计提供力学理论基础。对于非机类专业学生了解工程力学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4.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
学时:60;学分:3.5;考核方式:考试。
本课程是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是测绘学科中研究误差分布、平差处理、统计分析和质量控制的重要基础理论,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该课程的学习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测量误差理论,掌握条件平差、间接平差等基本平差方法的原理以及平差过程;具有解决实际平差问题(如水准网、导线网和 GPS 网的平差等)的能力;并学会精度评定的方法。
5.控制测量学
学时:36;学分:2.0;考核方式:考试。
本课程是测绘工程专业必须开设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应用型专业课程。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控制网技术设计方法、外业作业基本技能、内业数据处理能力,能独立完成工程控制网的设计、踏勘、选点、造标、埋石等工作,并能熟练地操作仪器获得合格的观测成果,同时能够利用计算机进行控制网概算和平差计算,并能编写控制网技术设计说明书和测量技术总结报告书。
6.GPS定位原理及应用
学时:36;学分:2.0;考核方式:考试。
本课程是测绘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该课程主要介绍全球定位系统GPS产生和发展的过程;GPS系统的组成和卫星信号结构;GPS定位中的主要误差源以及消除削弱各种误差影响的方法和措施;测定卫星到接收机间的距离的方法,GPS定位的原理和各种定位模式。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学习及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GPS导航定位的基本原理、作业模式和操作方法,为学生毕业后参加生产作业和科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7.工程测量学
学时:36;学分:2.0;考核方式:考试。
本课程是测绘学科的一门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工程测量学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工程建设在勘测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和运营管理阶段的测量工作,工程控制网的布设理论与方法,各种施工放样方法,工程建筑物的变形监测与分析,各种典型工程如线路、桥梁、隧道、水利枢纽工程以及工业与民用建筑等的测量工作,工程建设中的测量信息管理,GPS,RS,GIS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等知识。
8.摄影测量与遥感
学时:36;学分:2.0;考核方式:考试。
本课程是测绘工程专业的必修专业课。通过该课程教学,使学生系统地学习摄影测量与遥感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着重使学生掌握摄影测量与遥感的基本知识(包括空间解析定位和图象解译)以及从摄影测量与遥感中获取GIS基础信息的基本操作过程;了解摄影测量、遥感与GIS的密切关系、空间定位技术(GPS)在摄影测量与遥感影象信息处理中的应用以及摄影测量与遥感的最新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主要应用。
9.GIS原理及应用
学时:36;学分:2.0;考核方式:考试。
本课程是测绘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与应用;使学生理解空间数据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使学生掌握空间数据的采集、编辑及空间信息处理方法,空间数据的分析功能,使学生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软件的应用与操作。
10.GNSS数据处理
学时:36;学分:2.0;考核方式:考查。
本课程是测绘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GNSS定位数学模型、定位方法和误差源分类等原理,掌握GNSS控制网的技术设计、施测方法及其数据处理、软件操作过程等,了解GNSS技术的最新发展与应用。
十三、专业培养的主要措施
1.实施“产学合作,强技能、重实用”的专业培养模式,以参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培养具有坚实测绘技术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特色。测绘工程专业宽泛的就业领域和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决定了教学内容不可能扩展到每个毕业生具体工作的地步,因而为了使毕业生能更快的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必须强化基础,重点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过去侧重知识传授,转变为重在提高,重在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科学、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以及学会学习上。
2.将校内教师到测绘行业的学习交流,以及测绘行业的专家兼职授课制度化。建立教师培训、交流和深造的常规机制,打造一支职称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学历层次较高、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学团队;聘请一批知名专家、教授兼职教师。进一步加大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
3.依照培养目标,尽可能征求相关企事业单位的意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形成专业+模块的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建设与课程体系相配套的教材、教学课件、网络教学等教学资源,合理整合课程。各必修课全部选用国家规划教材或面向二十一世纪教材,鼓励教师参与编写测绘工程专业的专业教材。争取1-2门专业核心课程实行双语教学。
4.以加强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加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执行力度,加强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的教学和管理力度,加强实践、实训、基地和管理制度的建设,探索和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发挥实习、实训基地在教学培训等方面的功能,尽可能地使学生在校期间有见习、实习或顶岗工作的机会。通过实习或实训,学生在工程技术人员和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结合工程和生产的实习,理论联系实际,积累了解决现场遇到的技术问题的经验,把收集的技术难题和技术革新项目带回学校,在毕业设计中进行探索解决,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工作落到了实处。加大实验室的建设力度,改善学生的实验、实习条件,为专业的建设、学生测绘技能培养提供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