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具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所需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能运用本专业知识和方法熟练地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能在城市规划设计、城市景观设计、城市规划管理行业从事规划、设计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区域分析与规划、城市规划、城市交通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城市规划设计等基本训练,掌握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管理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综合能力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懂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良好的思想品德;
(2)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较强的外语语言综合能力和计算机运用能力;
(3)具有切合实际的个人发展目标,能正确地看待现实,主动适应现实环境;有正常的人际关系,善意接纳别人,有良好的团队精神; 具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2.专业能力
(1)规划编制和管理能力
具有编制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的能力;具有城市设计的基本能力;掌握风景园林和景观规划的基本能力;具有参与编制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其他物质性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基本能力;具有从事城市规划管理的基本能力。
(2)调查分析和研究能力
具有通过观察、访谈及问卷等形式进行数据和资料收集能力;具有运用定性、定量方法对各类数据和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预测和评价的能力;具有对规划及其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对策的基本能力。
(3)图件制作与表达能力
具有运用图纸、模型、文字和口头表达规划与设计意图的能力;具有从事规划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社会交往能力。
3.能力拓展
(1)通过进行针对性的岗位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拓展学生对专业和专业领域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专业业务能力;
(2)具有利用各种途径获得本专业和相关领域发展的信息,通过自身努力不断拓展和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
三、专业方向
1.城市规划与设计方向
2.景观规划与设计方向
四、专业能力分析表
能力平台
|
能力模块
|
对应课程(含实践课)
|
综
合
能
力
平
台
|
1.1价值判断能力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 |
1.2身心调适能力 |
入学教育、军事训练、大学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毕业教育 |
1.3语言表达能力 |
大学英语、大学生文学素养 |
1.4信息处理能力 |
计算机文化基础、C程序设计 |
1.5通识能力 |
大学生科学素养、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大学生艺术素养、大学生德行素养、大学生劳动素养、自然科学类选修课、人文科学类选修课、社会科学类选修课 |
专
业
能
力
平
台
|
2.1专业认知能力 |
理论认知能力
|
专业导论讲座 |
实践认知能力
|
专业认知实习 |
2.2专业基础能力 |
数理分析能力 |
高等数学B1、高等数学B2、大学物理C、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实验 |
资料调查能力 |
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测量学、城市地理学、经济地理学 |
图件制作能力 |
建筑制图、计算机辅助规划设计、地图学、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城市规划三维制图技术 |
规划编制与管理能力 |
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与管理、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城市详细规划、居住区规划、中外城市建设史 |
基础研究与分析能力 |
遥感概论、地理信息系统概论、专业英语、毕业论文写作指导 |
2.3专业专长能力 |
城市规划与设计能力 |
土地利用规划、村镇规划、城市规划系统工程、城市市政工程系统规划、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设计概论、区域分析与规划、城市历史与文化保护、城市灾害学、房地产开发与管理 |
景观规划与设计能力 |
景观生态学、园林艺术及设计原理、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园林植物配置、景观建筑选址与环境、风景资源与遗产保护、景观场地规划设计、中国古典园林、中外建筑赏析、中外园林史 |
2.4专业应用能力 |
|
城市认识实习、乡镇规划实习、计算机绘图、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 |
能力
拓展
平台
|
3.1创新创业能力 |
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科与技能竞赛、课外科技创新 |
3.2就业能力 |
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就业素养、职业技能(资格)鉴定 |
3.3社会实践能力 |
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 |
五、学制与学分
学制: 4年
学分:最低修读165.5学分,其中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不低于26.5学分。
六、毕业与学位授予
毕业条件: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各教学环节学习,修满专业规定的最低学分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七、主干学科与相近专业
主干学科:地理学、城市规划、管理科学
相近专业:地理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
八、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含主要专业实验)
实践环节
|
实践地点
|
学期安排
|
时间
|
考核方式
|
备注
|
入学教育
|
校内
|
1
|
2周
|
考查
|
|
军事训练
|
校内
|
1
|
|
公益劳动
|
校内
|
3
|
1周
|
|
城市认识实习
|
校外
|
4
|
1周
|
|
乡镇规划实习
|
校外
|
5
|
1周
|
|
计算机绘图
|
校内
|
6
|
1周
|
|
毕业实习
|
校外
|
7
|
8周
|
|
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
|
校内
|
8
|
8周
|
|
合计
|
|
|
24周
|
|
|
九、教学时间安排总表
|
一
|
二
|
三
|
四
|
合计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周数
|
课堂教学
|
13
|
16
|
16
|
16
|
16
|
16
|
10
|
8
|
111
|
复习考试
|
2
|
2
|
2
|
2
|
2
|
2
|
1
|
|
13
|
入学教育
|
2
|
|
|
|
|
|
|
|
2
|
军事训练
|
(2)
|
|
|
|
|
|
|
|
(2)
|
社会实践
|
|
(2)
|
|
(2)
|
|
(2)
|
|
|
(6)
|
公益劳动
|
|
|
(1)
|
|
|
|
|
|
(1)
|
机动
|
2
|
2
|
2
|
2
|
2
|
2
|
1
|
1
|
14
|
毕业实习
|
|
|
|
|
|
|
8
|
|
8
|
毕业论文(设计)
|
|
|
|
|
|
|
|
8
|
8
|
毕业教育
|
|
|
|
|
|
|
|
3
|
3
|
总周数
|
19
|
20
|
20
|
20
|
20
|
20
|
20
|
20
|
159(9)
|
注:第8学期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修的形式开课,以读书笔记计算平时成绩,以课程论文、调查报告或课程设计等作为考核方式。
十、课程结构体系及学分、学时分配
能力
平台
|
能力模块
|
修读
方式
|
理论教学
|
实践教学
|
学分
合计
|
学时(周)
合计
|
学分所占
百分比(%)
|
学分
|
学时
|
学分
|
学时(周)
|
理论
|
实践
|
综合能力平台
|
价值判断能力
|
必
|
14.0
|
191
|
2.0
|
33(28)
|
16.0
|
224(28)
|
8.5
|
1.2
|
身心调适能力
|
必/选
|
1.0
|
|
9.0
|
5周
|
10.0
|
5周
|
0.6
|
5.4
|
语言表达能力 |
必/选
|
12.5
|
233
|
2.5
|
43
|
15.0
|
276
|
7.3
|
1.5
|
信息处理能力
|
必/选
|
3.5
|
58
|
2.5
|
71
|
6.0
|
129
|
2.1
|
1.5
|
通识能力
|
必/选
|
7.0
|
87
|
2.0
|
17+1周
|
9.0
|
104+1周
|
4.2
|
1.2
|
小计
|
38.0
|
569
|
18.0
|
165(28)+6周
|
56.0
|
733(28)+6周
|
23.0
|
10.8
|
专业能力平台
|
专业认知能力
|
必
|
0.5
|
|
0.5
|
|
1.0
|
|
0.3
|
0.3
|
专业基础能力
|
必
|
52.5
|
929
|
13
|
350
|
66.5
|
1279
|
31.7
|
7.9
|
专业专长能力
|
选
|
16.0
|
284
|
4.0
|
56
|
20.0
|
340
|
9.7
|
2.4
|
专业应用能力
|
必
|
|
|
19.0
|
19周
|
19.0
|
19周
|
|
11.5
|
小计
|
69.0
|
1213
|
36.5
|
406
|
105.5
|
1619+19周
|
41.7
|
22.1
|
能力拓展平台
|
创新创业能力
|
必/选
|
1.0
|
|
1.0
|
|
2.0
|
|
0.6
|
0.6
|
就业能力
|
选
|
|
|
1.0
|
|
1.0
|
|
|
0.6
|
社会实践能力
|
选
|
|
|
1.0
|
|
1.0
|
|
|
0.6
|
小计
|
1.0
|
|
3.0
|
|
4.0
|
|
0.6
|
1.8
|
总计
|
108.0
|
1782
|
57.5
|
570(28)+25周
|
165.5
|
2352(28)+25周
|
65.3
|
34.7
|
十一、课程的学时、学分及学期安排表(见附表)
十二、主要课程及简介
1.人文地理学
学时:39;学分:2.0;考核方式:考试。
本课程在介绍人文地理学学科发展趋势及有关理论的基础上,以文化学为基础介绍人文现象的时空特点及分支学科,在理论方面突出人地关系,在实践方面重视现实的重大问题。着重分析人文地理各要素的特征(人口、民族、宗教、语言等),同时突出学科当前与未来重大问题。
2.自然地理学
学时:39;学分:2.0;考核方式:考试。
自然地理学是和人文地理学并列的地理学两大分支之一,是地理学的重要基石,是高等院校地理学一级学科的专业必修课之一。现代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即自然地理环境)的科学,它主要阐明地壳、大气、水文、土壤等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分布规律及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特征和分异规律,是其它地理学课程的基础。本课程的基本教学任务是通过向学生传授自然地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其地理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空间思维能力。
3.经济地理学
学时:48;学分:2.5;考核方式:考试。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地理环境与人类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1998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学科专业介绍》,将经济地理学列为地理学所有三个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或主干课程,同时,这门课程也被作为相邻专业的主要必修课程,在地理学各专业课程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1)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现代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与基本研究方法,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区域经济地理学与部门经济地理学奠定必要的基础。(2)通过经济地理学的教学,为培养将来能从事经济地理研究与经济建设的人才服务。
4.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
学时:32;学分:2.0;考核方式:考试。
城市规划是一项政府职能,必须依法行政。城市规划从编制、审批到实施管理是一个有机的过程。城市规划师应该具备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方面的专业知识。本课程主要介绍城市规划法规、政策和职业道德的有关知识。介绍了城市规划师需要掌握、熟悉和了解的我国城市规划法制建设的历程,城市规划法及其相关的全国性的配套和相关的法规文件,以及城市规划和建设方针政策和行业职业道德。
5.城市详细规划
学时:64;学分:3.5;考核方式:考试。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专业必修主干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能较好地了解城市详细规划中的重要性,熟悉详细规划的任务、编制内容和程序,掌握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编制方法、成果要求。熟练掌握居住区详细规划的任务、内容等,掌握居住区的组成、规模、类型、规划结构,掌握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要求,牢固掌握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以及居住区道路交通、绿地等的规划布置,掌握居住区规划的技术经济指标和计算方法,并通过课程规划实践将居住区规划的理论方法灵活地运用到居住区的规划、房地产开发等工作,从而为全面、科学地从事城市规划的实践工作、管理工作以及研究工作奠定较为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6.城市总体规划
学时:64;学分:3.5;考核方式:考试。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本科学生。作为其专业骨干课程,对学生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其任务就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能够基本认识城市规划工作的意义和阶段、了解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掌握重要的规划思想,以及城市规划基本内容。
十三、专业培养的主要措施
本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符合全国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制订的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的要求;符合国家注册规划师制度对城市规划专业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符合银河官网“实基础、宽口径”的本科生培养目标,为了达到本培养目标与业务规格,拟采取以下措施:
1.制定与本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相适应的教学计划。
(1)加强公共基础课与学科基础课的比重,使之符合“实基础、宽口径”的目标要求;
(2)注重实践教学,尤其强调课内实践的比例。
2.注重相近专业知识面的拓宽,设置了宽厚的专业基础课和限选课,加强市政工程和建筑学等知识,达到“宽口径”的目标。
3. 注重人文、经济、法律、环境保护等知识的培养,注重全面素质的培养,对外语、计算机、体育等方面均有较高要求。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引进和内部培养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开设的课程教师到位。
5. 加强教学、学风建设,加强学院教学督导组的督导功能,使教师教学严谨,为人师表,使学生志趣抱负高,勤奋好学。
6.制定短学期和假期的培养措施。
(1)低年级同学通过专业介绍及大量社会调查、认识实习,让学生了解建筑学技术设计人员对社会的贡献,了解专业,热爱专业,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2)高年级同学通过与专业相结合的专业实践,逐步介入社会,加强与临近院校的联络,并为就业开拓渠道,以减少就业对毕业环节的冲击。
7. 进一步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的优势,确保实习顺利完成。
8.加强教改项目与系列课程的建设,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
9.积极组织高年级同学参加全国性比赛以及各类竞赛、教师科研项目,并利用土木工程教学中心,强化计算机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10.通过各种实践培养学生的对外联系和实际工作能力;通过各种科技活动和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培养学生的科研工作能力;通过参加各种大赛,培养学生知识综合运用能力;通过一些自学课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